當全球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企業決策者正在重新思考一個根本問題: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建構真正具備韌性的營運模式?從烏克蘭戰爭導致的金融系統癱瘓,到匯率劇烈波動造成的資金凍結,再到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物流中斷,這些黑天鵝事件正在迫使企業從傳統的「降本求利」思維轉向「韌性優先」的新典範。在這個轉型過程中,Amazon Web Services (AWS) 的AI正成為台灣製造業重新定義供應鏈競爭力的關鍵武器,從台積電的全球協作創新到中華電信的基礎設施韌性建構,這些領先企業的成功經驗正為整個產業指出一條明確的突圍之路。
 

黑天鵝時代的供應鏈新挑戰:從成本優先到韌性為王

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在分析當前企業面臨的挑戰時指出:「現在有非常多的黑天鵝事件,不預期的事件時時刻刻都可能發生,包括來自科技、政治、氣候、資源等等。」這些突發事件正在顛覆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基本認知,迫使他們重新審視過去幾十年奉為圭臬的效率至上原則。
 
傳統供應鏈管理的核心邏輯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企業習慣將生產基地集中在成本最低的地區,建立精簡的庫存管理體系,追求「恰好及時」的完美平衡。然而,這種高度優化的系統在面對突發危機時卻顯得極其脆弱。當關鍵供應商因地緣政治因素無法供貨,當主要物流通道因天災而中斷,當金融系統因戰爭而癱瘓時,過度依賴單一環節的供應鏈往往成為企業最大的風險來源。
 
謝佳男特別提到:「我們看到世界上發生的戰爭,有銀行竟然讓存戶無法把錢提出來;還有幾個禮拜前匯率調整時,很多台灣客戶沒辦法把錢提出來,都會損失了客戶對他們的信心。」這些事件清楚顯示,在高度相互聯動(interconnected)的全球經濟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效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對企業營運造成致命打擊。
 
面對這樣的挑戰,企業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供應鏈策略。新的供應鏈思維強調韌性(Resilience)、適應性(Adaptability)和預測性(Predictability),這不僅意味著要建立多元化的供應來源和彈性的產能配置,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快速感知風險、動態調整策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實現,正是AWS的AI發揮價值的關鍵領域。

台積電的全球協作新典範:AWS 雲端重新定義半導體供應鏈

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者,台積電高效能運算業務開發處處長April對供應鏈韌性有著深刻的理解:「要贏得並維持客戶信任,我們必須具備技術領導力和製造卓越性。」在她看來,客戶信任是供應鏈韌性的核心,而技術創新則是建立這種信任的根本保障。
 
台積電選擇與AWS合作,建立OIP開放創新平台,這個決策背後體現的是對供應鏈協作模式的前瞻性思考。在傳統模式下,晶片設計需要大量的本地運算資源和漫長的驗證流程,客戶往往需要投入巨額成本建立專屬的設計環境,這種模式不僅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缺乏彈性,難以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透過 AWS,台積電徹底改變了這種協作模式。「AWS 令人驚艷的全球雲端基礎設施具備可擴展性和適應性,能夠動態分配資源以滿足台積電極為嚴苛的運算需求。」April表示,這種彈性讓全球客戶都能在安全的雲端環境中存取已經過台積電驗證的製程技術檔案、IP函式庫和參考流程,打破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AWS的動態擴展能力讓客戶能夠根據專案需求靈活調整運算資源,大幅縮短產品開發週期。「透過與我們EDA夥伴的協作,我們優化了基於AWS的IC設計驗證解決方案,客戶能夠加速他們的設計週期,獲得更好的上市時間。」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為整個半導體生態系建立了更具韌性的協作架構。
 
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台積電運用AWS的AI服務建立了先進的預測分析系統。April強調:「AI幫助我們在供應鏈需求決策方面變得更快速、更智慧、更具適應性。透過預測性分析結合AI和大量數據,能夠預測並因應潛在的供應鏈中斷,讓供應鏈更具韌性。」這種預測能力讓台積電能夠在風險發生前就制定應對策略,確保對全球客戶的服務品質不受影響。

中華電信的基礎設施韌性:AWS 雲網融合支撐全球佈局

在全球化供應鏈中,通訊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但它實際上是所有數位化營運的根基。中華電信國際分公司總經理陳錦洲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以前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其實是兵馬未動,網路先行。」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數位時代基礎設施對企業全球化的戰略意義。
 
中華電信在全球佈建的龐大通訊網路正是台商全球化的重要支撐。陳錦洲介紹:「我們投資了三十幾條海纜,全球五十幾個據點,當然海外子公司也是我們佈局的一部分。」這個覆蓋全球的網路基礎設施為台商在海外的營運提供了可靠的通訊保障,確保他們能夠與台灣總部以及全球各地的合作夥伴保持即時連結。
 
更重要的是,中華電信運用AWS的AI對這個龐大的網路進行智慧化管理,大幅提升了基礎設施的韌性。「我們協助客戶用AI來做網路的觀察、監測跟預警,我們自己內部會預測說這塊設備、這塊板子用AI分析,可能已經到了極限,要提前更換。」
 
AI預測維護不僅提升了網路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為客戶提供了更主動的風險管理。當網路設備即將達到使用極限時,系統會提前發出警告,讓維護團隊有充分時間安排更換作業,避免突發故障對客戶業務造成影響。
 
在故障應對方面,AWS的AI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假設網路發生障礙的時候,我們用AI分析幫客戶找到下一條路,可以先把網路連接起來。」這種智慧化的故障恢復機制讓中華電信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服務,最大程度降低客戶的營運損失。
 
隨著雲端服務的普及,雲網融合成為新趨勢,中華電信與AWS的深度合作正在為台商提供更完整的數位服務體驗。陳錦洲特別強調:「我們跟AWS包括其他CSP有整個雲網的建置,我們把全球網建起來,然後協助用AI把全球的雲網結合起來。」這種雲網融合模式讓台商能夠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享受到一致的高品質服務,為他們的全球化佈局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DIGITIMES的產業洞察:AWS推動供應鏈數位轉型三階段演進

作為台灣科技產業的資深觀察者,DIGITIMES事業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黃逸平對台灣供應鏈的數位轉型歷程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將這個轉型過程歸納為三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與AWS等雲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第一階段是2010年左右的初步醞釀期。黃逸平回顧:「2010年行政院公佈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真正把雲端當成一個產業在推,2012年台灣雲端運算產業協會成立,這一年剛好是AWS營收首次突破1.2億美元。」這個時期台灣企業對雲端技術還處於觀望階段,但已經開始意識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是2016年後的加速導入期。「AWS等雲端服務商進入台灣市場,尤其在AlphaGo 2016年發佈之後,讓企業突然發現machine learning、deep learning是必須趕快導入的。」這個時期企業開始大量上雲,並且開始盤點自己的數據資產,為AI應用做準備。黃逸平特別指出:「沒有雲端就沒有AI,這時候開始帶動大家去盤點數據資產,開始要上雲,要有real time的數據。」
 
第三階段是從美中貿易戰開始的全面轉型期。「美中貿易戰開始後,包括廣達這些業者把server的組裝生產線移回台灣,電子五哥、六哥回來在桃園、中部買地建工廠,他們建的就是數位化、智慧化工廠。」這個時期的特色是企業同時追求成長和韌性,供應鏈從集中化轉向分散化,對AWS等雲端服務的依賴度大幅提升。
 
黃逸平認為,目前台灣正處於第三階段的深化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分散化的供應鏈中維持效率和競爭力。「台灣企業要同步追求成長以及追求組織韌性,在韌性的前提下還要維持成本競爭力,這是跟過去不太一樣的地方。」
 
黃逸平指出:「如果你要做大語言模型的fine-tuning,讓它對你的企業有適配的話,勢必還是得藉助雲端,去存取最頂尖的AI大模型或者最頂尖的算力。」他認為,雲端已經成為企業AI轉型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AWS 供應鏈韌性解決方案:全方位的技術支撐體系

從這些成功案例可以看出,AWS為供應鏈韌性提供的不僅是單一技術或服務,而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生態系。謝佳男強調:「在AI方面,AWS持續投資,提供最新的技術,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與最安全的服務。我們的平台上有超過100種的模型,我們可以透過設定,讓這些模型更安全、更好用。」
 
AWS的全球基礎設施為供應鏈的地理分散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當企業需要在不同地區建立備援產能或就近服務客戶時,AWS 的多區域部署能力讓這種策略變得更加可行。企業可以在不同的 AWS 區域部署相同的應用和服務,確保即使某個區域發生問題,其他區域仍能正常運作。
 
在預測性分析方面,AWS的AI服務提供了強大的工具組合。從Amazon Q等對話式AI工具到進階的機器學習服務,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些工具能夠處理來自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海量數據,識別潛在風險模式,為企業提供及時的預警和建議。
 
在自動化方面,AWS提供的各種服務讓企業能夠建立更智慧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從自動化的庫存管理到智慧化的物流調度,AWS正在幫助企業減少人工干預,提升決策速度和準確性。

下一步:供應鏈韌性的建構路徑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台灣製造業須立即開始建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IDC的研究顯示,AI投資幾乎是其他技術投資的1.7倍,亞太地區的AI 支出到 2027年將達到1.6兆美元。這些數據清楚顯示,AI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決定因素,而供應鏈韌性正是AI應用最具價值的領域之一。
 
第一步:建立基於數據驅動決策機制。開始收集和整合來自供應商、客戶、市場等各方面的數據,例如運用AWS的AI服務建立數據分析平台。不要等到完美的系統才開始,先從最關鍵的數據開始收集和分析,逐步建立預測性分析能力。可以從Amazon Q等入門級AI工具開始,逐步擴展到更複雜的機器學習服務。
 
第二步:建構全球基礎設施的多元化供應網絡。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建立多個供應來源和生產基地。例如運用AWS的多區域部署能力,在不同地理位置建立備援系統,同時運用AWS的AI工具分析不同供應商的風險水平和性能表現,建立動態的供應商評估和選擇機制。
 
第三步: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供應鏈韌性建構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和能力提升。AWS台灣團隊擁有豐富的本地化服務經驗,能夠為企業提供從規劃到實施的全程專業支援。同時加強員工的AI應用能力培訓,讓組織具備運用最新技術的能力。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擁有深厚的製造基礎和豐富的全球化經驗,結合AWS雲端與AI的強大能力,台灣企業完全有能力在新一輪供應鏈變革中搶佔先機。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供應鏈韌性就是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